潘尚北、史斌、李丹三人近日在第五屆“廣聯達杯”全國高等院校工程算量大賽上,獲得了??平M冠軍。他們在比賽時發現,題目跟平時上課練習、在學校里“技能大比武”的內容都一樣,只不過是換了一張圖紙罷了。冠軍的獲得得益于學院實行的“零距離上崗”培養造價師模式。
該學院2007年就開設了“工程造價電算化”課,這是一門典型的應用型課程,運用算量軟件對工程進行預算,是造價師在工作中最實用的技能。而當時,其他高職院校大多還沒有開設相關科目。
指導老師黃麗華說,電算化課程3年都是全實踐的內容。在整個工程造價專業中,也有一半的課程是實踐課。學校的教學模式一直是“教師師傅化,學生工人化”,上課就是拿一張圖紙,從土方到屋面,手把手地教這一點怎么算,那一點怎么算。“所有的知識點都用圖紙來貫穿,這樣,學生無論是參加比賽還是出去工作,遇到的問題,也就是換一張圖紙的問題。學生的理論知識可能不如本科生那么扎實、全面,但動手能力肯定比他們要強。”黃麗華說。
在該學院,還有一個造價工作室,直接對外承接工程項目,這個工作室也成為學生實戰演練的平臺。在工作室里,老師帶著學生直接參與項目算量,先讓學生算,老師再算,讓學生在對比中找差距。賽前,他們已經拿十幾套實際的工程練過手了。一家業內著名的造價咨詢公司在前兩年都招聘了學校在算量比賽中的獲獎學生,今年,這家公司在比賽前就向學校發來了“預訂”獲獎學生的請求。
“工程造價是典型的應用型專業,但企業喜歡能夠‘零距離上崗’的學生,而大多數高校對應用技能的培養不足,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夠。”中國建設教育協會秘書長徐家華說。
但工程造價專業市場缺口大、待遇高,是就業市場上絕對的熱門專業。根據麥可思研究院于2012年7月發布的2011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排名,工程造價專業名列第三,就業率達到98.8%。而從就業市場的反饋看,最缺的就是實踐能力強的學生。
廈門理工學院副院長朱文章認為,在造價專業學生的培養方案中,應還鼓勵學生用實物的制作、發明創造的項目來代替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