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招聘的七大誤區
你還在為校園招聘奔波不已嗎?你還在為校園招聘究竟可信度多高而煩惱嗎?建筑設計人才網職場專家告訴你校園招聘的一些誤區。
誤區1:高校越名牌越好
很多人甚至很多企業都認為,學校名氣越大,學生的能力就越強,其實不然,名校也能培養出低能的人。相反,那些名校出身的大學生們總是以自己是名校生為招牌,對企業跳來跳去,眼高手低,甚至在從事工作后覺得和自己的理想相差太遠,從而產生很大的心里落差,已致出現怠工、跳槽的情況。
誤區2:宣講會排場越大越好
不少企業在進入校園做宣講的時候,總是想通過自己的排場來現實自己公司的實力,甚至有的公司為了凸顯自己的能力,不惜胡編亂造,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恨不得立即和該公司談婚論嫁。其實,見得宣講多了,很多大學生對這種現象已經見慣不慣了,還不如采取一些實際的形式給予學生實惠好的多。
誤區3:招聘時間越早越好
很多企業都害怕競爭對手和自己搶人才,他們為了能更多的招聘到人才,都采取了先下手為強的辦法。其實,有時候不難發現,公司進入的時間越早,大學生違約率也就越高,招聘或是留住優秀人才的機會也就越小。
誤區4:招聘簡歷越多越好
高校是個人才庫,有的企業在高校招聘時是放長線,撒大網,簡歷來者不拒,多多益善,有的企業則向個別外企學習,招聘專業不限,美其名曰:不拘一格選人才。
招聘要講效率,專業不對口但合適的人才也許有,但專業不對口不合適的人才則是要多得多。在接收簡歷的環節中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那就是招聘者要學會拒絕不符合條件的應聘者,只要拒絕方式得當,畢業生自然能夠體諒。
誤區5:招聘測驗成績越高越好
不少企業在高校招生大學生時都設置了筆試和其他形式的測驗,如心理測試,個性測驗,壓力測試等。企業方認為,招聘測驗成績能真實反映學生的知識和心理素質,因而得分越高越好。筆試和心理測驗是不錯的篩選方式,有其優點,但也有缺點,參考筆試和心理測驗成績是可以的,但以此做為唯一的標準,則有失偏頗。
誤區6:相關工作經歷越豐富越好
不少企業在校園招聘時十分重視大學生的相關工作經驗,如青睞有社會實踐經歷、參與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主持過大型活動的學生。有的企業則在招聘廣告中寫明必須有××相關工作經歷,有××行業實習經歷等。
工作經歷意味著有了一定的相關工作經驗,對企業來說可以減少從菜鳥到熟練工的培訓時間,有工作經驗固然好,但沒有工作經驗也并不表示這個畢業生就一定不行。對大學生相關工作經驗的要求應該是適度的,且非必要的。
誤區7:學生校園表現越優秀越好
有的企業在招聘時眼光奇高,如要求學生黨員,學生會干部,組織過大型活動,口頭表達能力強,大學英語6級以上,口語流利。此外,新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如會 駕駛,班級綜合排名前10%等。招聘的目的是招到最合適的人才,而非最優秀的人才。如果你的公司不能為優秀人才提供匹配的條件和發展前景,對公司來說是一種浪費。